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整体教学活动的指南,能够确保教学高效有序进行。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的范文可以给你一些灵感和指导,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惯性小车、斜面、木块、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一、体验、观察、顿悟、阐述。
师:同学们,根据平常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请观察)。
学生实验一:抽学生到讲台上做用力使讲桌运动的实验。并指出当我们用力推或拉桌子时,桌子才会运动,当推力或拉力撤消后,桌子就停止运动。(a、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实验二:学生演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情况。用力推小车时小车开始运动,当推力撤消后小车仍能运动。
(b、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生:是桌面对小车的阻力。
(好,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探究、归纳、推理。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介绍实验器材。
2、请同学带着下面的问题和老师一起来完成实验探究。
(2)为什么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3)小车在不同材料的平面上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3、演示书上图12.5-3所示的实验,
教案。
(1)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接触面。
阻力的大小。
(选填“大”“较小”或“最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选填“短”“较长”或“很长”)。
毛巾。
棉布。
木板。
(2)交流讨论思考题。
(3)展示讨论结果。
(二)归纳。
生: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三)推理,升华实验结论。
生:在玻璃上运动的距离更远。
生: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样呢?
生:永远保持静止状态。
三、揭示规律、板书课题。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今天同学们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得出的规律跟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得出规律完全一样。同学们真棒,你们是当今的牛顿。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想想议议(学生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成立的条件:;结论:。
2、静止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状态;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
师:牛顿第一定律充分揭示了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用来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见学生手中小练习)。
五、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条件:不受力;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12.5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适用范围:一切物体;。
条件:不受力;。
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本学期,结合县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仍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了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可以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技巧,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几天对生的了解,我感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难。期末考试及格和优秀人数有待提高。具了解随老师学习的仅有十几个人,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课上也不听,作业也交不上来。有的的学生刚发的作业试卷一天就丢了。针对这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我一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思想。
九年级教学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使今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中考指导书,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各个章节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教学进度。
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
第1-4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5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6-7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第8-9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17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四、教学工作措施。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要把握好教学进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的物理课教案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板书设计】。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学计划
本学期,结合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仍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了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可以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技巧,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几天对生的了解,我感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难。期末考试及格和优秀人数有待提高。具了解随老师学习的仅有十几个人,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课上也不听,作业也交不上来。有的的学生刚发的作业试卷一天就丢了。针对这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我一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思想。
九年级教学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使今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中考指导书,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各个章节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教学进度。
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
第1-4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5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6-7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第8-9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17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四、教学工作措施。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要把握好教学进度。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四、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
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有个特殊结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4.常见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5.注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新人教版九年级的物理课教案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教学重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教学难点: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教学手段:讲授、实验教 具: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讲解、举例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教师解释原因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教师讲解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学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工作中来.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特制定我的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和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爱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三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上期期末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二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九年级要来一个总复习,内容繁多,时间有很紧,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次月考时间太紧,课程量又太多,在赶进程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教材分析。
现行物理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教材对有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非要“知其所以然”;计算题明显减少,难度也有所降低;使教材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知识面却有所拓宽。
2、加强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作用。现行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中的各类实验和实验性习题明显增多,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尊重事实、勤于动手和按科学办事的良好习惯。
四、详细措施。
1、坚持提前一周备课,备写切实可行的教案。
2、坚持同科备课,加强各教师间的联系,互相取长补短。
3、加强教法研究和发挥,提供效率,深挖潜力。
4、教学中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点面结合,逐步扩展,
不断重复记忆,加深印象。
5、强化月考,关注教学成果。
6、加强试题收集与研究,了解并把握中考试题和中考命题的趋势。
五、学期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物理素质,能自觉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形成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习高等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物理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2)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4.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6.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凝固、液化、凝华。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本学期,结合县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仍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定了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学期检测分析,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很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平时成绩可以的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与技巧,对数学学习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数学已经落后很远,基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几天对生的了解,我感到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难。期末考试及格和优秀人数有待提高。具了解随老师学习的仅有十几个人,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不会,课上也不听,作业也交不上来。有的的学生刚发的作业试卷一天就丢了。针对这这个班的学生的情况,我一定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教学思想。
九年级教学要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使今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初三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1、明确指导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数学复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均有所提高,还要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认真研究,把握方向。
认真研究中考指导书,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各个章节的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四个层次。哪些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哪些要让学生灵活运用,教师要对复习的内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驾驭复习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复习的质量。
三、教学进度。
教学安排教学达到的目标。
第1-4周完成圆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5周完成统计估计的教学任务,并完成测验、分析、讲评。
第6-7周围绕初中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第一轮总复习,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促知识巩固,力求做到人人过关。
第8-9周第二轮总复习,综合练习,分层提高阶段,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第17周模仿中考试题进行综合知识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四、教学工作措施。
2、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抓住关键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能力上下工夫;。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加强学校教师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5、积极与其他教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的战略不变;。
8、注重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导;9、认真开展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九年级时间非常紧张,既要完成新课的教学任务,有要考虑到在九年级下册时对初中阶段整个教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同时要把握好教学进度。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教学设计
1.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人耳能区分开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第2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二、响度: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三、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超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信息、绘测海底地形图;b超;检测金属裂纹等。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探究方法。
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
(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
(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三。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
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
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欧姆定律。
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
用公式表达为:i=u/r。
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18.2.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w”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24w和一只500w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b.0.8wc.2w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p和t的单位分别用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a.j/s·h/sc.v·ad.w·s。
【答案】d。
【解析】。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v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2.5v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2.5v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2.5v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u额,则p实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u额,则p实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40”和“pz220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a.24ω0.67wb.20ω0.8w。
c.24ω0.96wd.20ω0.67w。
【答案】b。
【解析】。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60wb、36v25wc、220v40wd、110v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一、指导思想:
20--年--,我将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标准,以教材、指导丛书为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总复习。
二、复习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师生互动;
2、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4、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复习任务;
5、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三、学生现状: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力学、热学、光学等部分,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学生在初二时学习物理还没有入门,初二时每个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分层辅导不能落实,学生现在感觉初二物理的知识几乎都忘了;到了初三的电学,学生一方面是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另一方面电学用到了很多数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熟悉初中物理的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新课改需要的各种技能,复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的具体情况如下:八班为普通班,有尖子生,也有学习困难极大的学困生,知识掌握的好坏的差距极大。六班为艺术班,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比较浮躁,有的学生已经挤进年级三十名,有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物理知识都不知道。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深入细致的总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从2月16日至4月13日,约7周28课时。
2、第二轮复习从4月15日至5月11日,约4周16课时。
3、第三轮复习从5月14日至6月15日,约5周20课时。
五、复习内容、要求:
从2月16日至6月15日这总共四个多月,16周的时间,如何充分利用这有限的时间,注重效率,以期取得的复习效果。
我拟将整个复习按“双基过关”、“能力提升”、“综合创新”三个层次,将平时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分专题进行有序组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双基过关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查漏补缺,力争“双基一分也不丢”。能力提升重视知识的把握与整合,突出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应试水平。综合创新关注新题,活用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夯实基础。复习过程中,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概念,熟悉基本的公式、定律等。原则上每个章节配两份练习题,习题全部由备课组教师商定:一份以基本概念为主,紧扣课本和课标,不拓展不加深,习题量以45分钟为限,可作为随堂复习笔记,真正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另一份,主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律的运用,习题量以45钟为标准,可作为本章检测试题,命题主要由组内教师轮流完成,题目主要从备课组的几本资料和习题库中选取,提前两天交文印室印刷,重点章节适当再加一份检测试题。
第一轮复习按照电学、热学、光学、力学四个板块进行知识梳理。
具体安排如下:
1、第一周至第三周:电学部分。
知识点有:电荷量、导体和绝缘体、电路、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电能和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电磁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发电机、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共计21个;分项细目有51个,其中14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8个:1、会用电流表测电流;2、会用电压表测电压;3、会读电能表示数;4、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5、会连接简单的串并联电路;6、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7、会读电阻箱示数;8、会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和电流方向。
主要措施:以电学综合题的训练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电和磁(1课时)。
2、电流和电路(2课时)。
3、电流的定律(6课时)。
4、生活用电(1课时)。
5、综合测试(2课时)。
2、第四周:热学部分。
知识点有:温度、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分子动理论、内能、热量、比热容、热机、能的转化和守恒,共计10个;分项细目有33个,其中2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2个:1、会用液体温度计测温度;2、会查熔点表和比热容表。
主要措施:以探究题、实验题、图像题为训练形式带动复习各个知识点。
1、热现象(1.5课时)。
2、内能和热量(1.5课时)。
3、综合测试(1课时)。
3、第五周:光学部分。
知识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及应用,共计6个;分项细目有11个,其中1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1个: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画光路图。
主要措施:参照近5年中考试题,以作图题、联系实际题来训练对各个知识点的复习。
1、光的直线传播(0.5课时)。
2、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1课时)。
3、光的折射(0.5课时)。
4、透镜及成像(1课时)。
5、综合测试(1课时)。
4、第六周至第八周:力学部分。
知识点有:质量、密度、力的概念、重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长度的测量、机械运动、速度和平均速度、惯性及惯性定律、摩擦、压力、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浮力、阿基米德、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声音的发生及传播、乐音及噪声,共计27个;分项细目有77个,其中28个要求理解;基本技能有9个: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会用钟表测量时间;3、会调节托盘天平,会使用游码,会用托盘天平称质量;4、会用量筒(量杯)测体积;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6、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7、会查密度表;8、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9、会画力臂。
主要措施:采取分块复习的方法,以典型例题的讲解突破难点、提升能力。
1、测量(1课时)。
2、质量和密度(1课时)。
3、力(3课时)。
4、运动和力(1课时)。
5、简单机械、功和能(3课时)。
6、声现象(1课时)。
7、综合测试(2课时)。
(二)第二轮复习,主要进行以专题为引导的能力提升。这一轮复习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难点、考点,课堂练习题以近几年中考试题为主,同时备课组每位老师出一份综合测试题,内容和形式直指中考。
具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题型专题,如:“作图专题”、“实验专题”、“比例、方程等计算专题”等;第二类是难点专题,如:“电路分析和故障判断”、“综合能力训练”等;第三类是热点问题专题:如“开放题”、“信息题”、“实验设计题”、“综合类型题”、“应用题”、“科学方法题”等。本轮复习重在方法指导和能力提高。
(三)第三轮复习,以县内模拟考试和城区中考练兵题为主进行模拟考试训练,同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上做法,既让学生得以考前练兵,熟悉中考的试题类型,也可让教师在考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练习试题根据实际情况另定。
(四)做好四月下旬的毕业考试的辅导准备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顺利毕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容面对中考。
当然,根据两个班级的各自的特点,在总复习中,复习计划还将有随时的微调,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争取使学生通过总复习,每个人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适应下一阶段的学习。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
1、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关系;。
3、记住干电池和家庭电路的电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想象、类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1、体会类比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图6-1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接下来演示课本图6-2实验并用挂图与图6-1进行类比说明: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图6-4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当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的新理念,为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学习方法、片杨能力.
一、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电灯发光、电冰箱制冷等用电器工作时都有电流通过,电荷是怎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呢?在学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进行下面的活动.
二、类比说明,讲解电压。
1.演示水流冲动涡轮机转动实验,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流动?怎样才能使水持续流动?两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会流动;抽水机不断地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使两容器内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类比的方法要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方式:
3.对电压高低的认识,要从具体现象入手,使学生对电压的高低有直观的认识.可以演示“利用不同节数干电池给同一小灯泡供电,观察其亮度的变化.”由此说明,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表现出灯泡发光越亮.在此基础上,再演示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三、电压的单位。
1.电压的单位教学可以直接给出定义,但对伏特、千伏、毫伏间的换算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落实.
2.对电压单位的初步认识,可以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电源、用电器的电压标值中确认识、去了解.
以上教学要求和方法,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一般的学校和学生都应该能做到.如果有的学校没有小抽水机和涡轮,可以用下面的实验加以说明:
如图2,两个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软胶管相连,中间用卡子卡住,两边的水面不相平,当把卡子打开后,看到水从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动.由此说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动的原因.
接下来可以提问:要让水持续不断地流动,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不断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稳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来说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机来完成,给出挂图说明.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讨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典型例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例题.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电路中无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无电压。
c.电路两端必须有电压,才可能有电流。
d.电路中有电流,电路两端就一定有电压。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练习电压单位换算.如:220v=______kv,4.5v=______mv.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1.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
2.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
4.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教材首先提出了“如何将两个灯泡连在电路中,要求一只灯泡亮时另一只也亮,一只熄灭时另一只也熄灭”以及“两个灯泡,要求各自开关、互不影响”两个问题,作为讨论两种最基本的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出发点.初中阶段只学习简单电路,这是学生学习电路知识的开始.能辨认出实际的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会画出合乎要求的电路图以及根据电路图来连接电路,这对刚学电路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习题,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及学生亲自动手等,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能.要注意教给学生连接电路的方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演示实验最好利用示教板进行,将平铺在讲台上的器材悬挂在示教板上,边讲解,边操作.教师的演示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教法建议。
教学中不要引入混联电路知识.对于串联电路及并联电路的定义,不必追求严谨,只要指出电路元件的连接特点,即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通过一个电路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再分支而分为两部分(两路并联的情况),一部分流过第一条支路中的元件,另一部分流过第二条支路的元件.对于串联电路要强调“逐个顺次”,对于并联电路要强调“并联在两分支处”.不要简单地把串联电路说成是连在一串,把并联电路说成是并排连接.教材中介绍的电流的流向特点,是判断串联或是并联的重要依据,要多举实例介绍.
电路连接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作为实例,教材列举了节日装饰用的小彩灯、家用电器及电冰箱内的压缩机和照明灯泡.如果这些实例在当地不常见,教师应联系当地的常见实例来讲解,不要硬讲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实例.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学设计九年级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生1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乡愁是乡书的封面,乡愁是乡音的呼唤,乡愁是乡情的思念。
生3: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5: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6: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生7: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8: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冯佰珍。
[《乡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
“电能的输送”是学生学习了电、磁规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它是电磁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综合应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影响高效输电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解决电能在输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输电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提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在电能输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减少输电线路上的功率损失和电压损失.教学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教具准备:学生电源。
(1)、铁架台(2)、小灯泡(2)、带灯座、长导线(2)、短导线若干、变压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三峡发电站。